image
China · Beijing | 中国 · 北京

媒体中心

MEDIA CENTER

媒体中心

今天,中国宣布启动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这6大问题最关键……
来源:本站    时间:2017-12-20    浏览:1316

华夏能源网编辑发布,转载须授权

今天,中国宣布将启动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稳定并最终减少其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权体系系统有望成为中国实现其《巴黎协定》承诺的关键工具。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初期将覆盖电力行业的1700余家企业的约3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大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39%,并大大超过目前最大的碳交易系统——欧盟碳市场。其它行业,例如水泥和电解铝将在未来几年逐步纳入。在2020年中国完全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后,将覆盖5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类似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欧盟和加州,已经在有效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增长。这项基于市场的碳减排手段已经被全球50个国家、地区和省份用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协助支持更远大的长期目标。

中国积极备战碳交易市场

碳排放交易体系是指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2011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同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


2015年9月,《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明确提出我国计划于2017年启动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今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等领导参加会议。


就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即将启动的时刻,华夏能源网记者探访了上述七大试点之一的北京环境交易所。


但记者赶得时机不太巧。今日,北京环境交易所中碳排放交易试点中心的办公人员全都在发布会现场。

 

鉴于此前,市场中一直流传着“碳交易市场遇冷”的说法,记者试图询问起这两年来碳交易试点中心的“客户”多不多的问题。接待员向记者解释道,平时碳交易基本在北京市碳排放权电子交易平台进行,实际来试点中心的人不多。“你现在看我们还没有类似证券交易中心那种实时价格的大屏幕,明年就会有了。”


碳交易将如何开展?什么样的主体可以参与到碳交易中?碳交易将对我国能源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碳排放交易6大关键问题

经过记者总结梳理发现,在本次新闻发布会中,主要明确了中国碳排放交易6大关键问题。


碳排放市场是一个政策工具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碳市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明确了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明确了碳市场建设要遵循稳中求进的工作要求,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分阶段稳步推行碳市场建设,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三大制度四大支撑

《方案》对全国的碳市场建设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制度,现在正在按照《方案》的要求着手。


一是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制度,二是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管理制度,三是市场交易的相关制度。


同时也要进行四个支撑系统的建设,一是碳排放的数据报送系统,二是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三是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

 

采取了“三步走”,同时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


从八个高耗能行业进行准备,在准备过程当中,发电行业现在是最具条件,它的数据最完整,同时碳排放的规模占比也比较大,大体1700多家电力企业的碳排放总量达到30多亿吨。我们想,从它来入手,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碳市场建设,还是很有好处的。因此,我们想从发电行业开始,首先是把刚才说的这三个制度和四个支撑系统尽快建立完善起来,然后再进行系统的测试,在测试的基础上开始真正的货币交易。

 

下一步将全面落实好方案提出的各项要求,加快碳市场管理制度建设,抓紧开展2016、2017年历史数据报送、核算与核查工作,有序推进配额分配,加快推进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并强化自身能力建设。

 

此外,国家发改委确定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别牵头承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运维。


以湖北省为例,作为碳市场建设的试点省份,主要承担注册登记系统(相当于后台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湖北省试点依据自身的优势,纳入较多的企业,大约有236家企业纳入试点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比如说碳市场的主要指标,包括参加的企业、参加的机构、参加的个人投资者等,均为碳排放市场所必须的主体,并形成多元化的主体体系。


试点中心的成果与规划

李高:2013年开始交易,到2017年11月,有一个统计数据,我们7家试点,累计配额成交量超过了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超过了46亿元。


而且从试点的范围来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出现了双降的趋势,起到了碳市场要发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而且,试点积累的经验,还有我们在试点当中发现的问题,都对我们全国碳市场的设计和将来的建设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地方省市的试点,对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试点省市、试点市场,还将持续运行一段时间,会按照《方案》的要求,充分尊重碳市场试点省市的首创精神,在坚持全国碳市场统一运行、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来确保试点省市的碳市场与全国统一碳市场顺利的对接和平稳过渡。

 

随着全国碳市场体系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区域碳市场应该逐步向全国碳市场过渡。在实现这种平稳过渡和顺利对接方面,会和各个省市还有相关专家一起认真讨论相关方案,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考虑到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需要,也考虑到地方碳市场试点的成果,还有现状。

 

在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已经确定覆盖的行业当中,符合全国碳市场纳入条件的企业,应当纳入全国碳市场进行统一管理,不再参加地方的区域的碳市场的活动。

碳市场对企业带来的影响

首先,碳市场会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过去企业对于煤、气、电,没有具体的统计。启动碳交易之后,纳入碳交易的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从班组的台账到企业的会计注册表,全面地衡量各项指标,加强内部管理。

 

另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过去企业排放多少,不受约束,所以在这方面没有成本。


启动碳交易之后,根据配额制,企业超出排放量,就会付出相应的成本。

 

同时,对企业的投资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案规定,以基准线法和历史强度下降法为准。


基准线法和历史强度法都要求,凡是在基准线以上的企业,可以增加生产,生产得越多,获得的配额就越多,就可以通过碳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相反,经营管理不好、技术装备水平低的企业,若是多生产,就会带来更多的配额购买负担。这种情况下,企业就需要考虑,不能长期处在基准线以下的位置,必须要加大投资力度,要改善经营管理,单位产品的碳排放达到一定的标准,甚至超过这个标准,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总体来看,有的企业会因为碳交易增加负担,而另一部分企业会因为碳交易而获取利益。长远来看,由于管理水平更高的企业发挥的产能,使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和相应化石能源和材料消耗有所下降,从行业来讲,总体成本是下降的。 

未来怎么跟电力体制改革、绿证和用能权等其它环境能源政策相协调?

三者同为政策工具范畴。从总体方向来讲,这三种政策工具都是同向而行的。


碳市场主要是解决碳排放的问题,通过降低碳排放,来倒逼企业节能增效,提高单位产品的产出价值,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而全国一些政策工具,像用能权的交易、绿证,虽是有不同的出发点,但是总体方向这三种都是一致的。而且随着这三种制度的逐渐完善,相信他们会发挥共振的作用,会逐步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激励作用,因此它的关系是协调的,是互相促进的。CCER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机制,实际上它是体现了高碳能源补贴低碳能源,高排放补偿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原则,因此CCER的政策工具是未来碳市场非常重要的一个补充工具。在我们的总体方案里已经明确,未来在随着碳市场的逐步完善,CCER也将逐步被纳入碳市场,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谢谢。

碳交易市场是一个金融市场吗?

李高:碳市场建设的工作定位,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来发挥作用。并不是建立一个新的金融市场,但是可以在碳市场的基础上来开展一些金融的创新。但是要符合我们的基本工作定位。


碳市场本质上是一个政策性的市场。碳金融的发展也要服务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目标。


碳市场运行起来以后,碳价主要是由市场决定,受配额供求关系和减排成本的影响。考虑到碳市场作为一个政策市场的特征,跟现在的股票市场是不好比的,对金融创新的容纳程度,可能跟股票市场也不太好比。总的来说,是平衡地处理好碳市场的平稳运行和适度的碳金融发展的关系。




官方网站:www.chinalng.cc


返回列表